《黄帝内经》中有句话:“ 粗工凶凶,以为可攻,故病未已,新病复起。” 就是说,选择药物对抗治疗的医生是低层次的医生。 因为,用药物来治疗疾病,经常是原来的病未治好,又添了新的病。 所以,现在会出现很多继发性的疾病。
前文中说过,在统计死亡的原因中,药物不良反应致死占到死亡的第4 位,可见药物的伤害有多大。 我有位中医老师,他有句话经常挂在嘴边,“ 如果有病是因为医生的医术有限没有治好的话,也应该是原病奉还。” 就是说,如果有病医生治不好的话,医生也没有把病治得更加严重的权力。
所以,我说在治疗的时候,首选非药物疗法,因为它没有副作用。 刮痧、 拔罐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,实际施术部位是人体体表,属经络中的皮部。 皮部是皮肤按经络系统的分区,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区,它和经络不同之处在于经脉是呈线状分布,络脉是呈网状分布,而皮部则是“面”的划分。
所以针刺疗法主要作用在“ 点” ,刮痧疗法主要作用在“ 面”。 皮部是经络在体表的反映部位,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,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,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,有各自的分布区域。因为经脉有十二,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,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。经脉的分支为络脉,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,故《素问·皮部论》又说:“凡十二经络脉者,皮之部也。”
了解皮部、 经络的关系对诊断、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,因为皮部是病邪进攻身体的第1 层屏障。《素问·皮部论》说:“皮者脉之部也,邪客于皮则腠理开,开则邪客于络脉,络脉满则注于经脉,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。”这段话说的就是病邪由外入内的一个过程。
内在的病变也可通过皮部在外有所表现,我们可以通过对皮部变化的诊察来判断内生的疾病。《素问·皮部论》说:“其色多青则痛,多黑则痹,黄赤则热,多白则寒,五色皆见,则寒热也。”指出观察皮部色泽变化可以诊断疾病。
脏腑经络病变在体表皮部可以有多种反映状况:如用手触摸皮肤,可有温、凉、润滑、厚薄、粗细、坚柔、凹凸、如筋、如索、如结、如珠、如黍米、如小锤、如横木的感觉;患者自我感觉皮部的情况(可从问诊中获得),可有皮部酸、麻、胀、痛、木、沉、紧、坚、温、凉、冒凉气、有热流感、如有蚁行、如蠕动、气行如电流、如水流等感觉。
由此可见,我们可以通过对皮部视诊、 触诊和问诊来了解疾病情况,而刮痧的施术部位也在经络之皮部。 对于普通人而言,这也是最好掌握的。 因为皮部是一个面的刺激,而穴位则是点的刺激。 而且,穴位不仅是人体体表一个点的概念,而且是一个立体的部位,正规穴位在健康时和疾病时其体表位置是不完全相同的,是变动的。 但这种变动很少会离开该经络相应的皮部范围。
明天请看:痧斑是一宝
评论